“五一”假期在即,很多人又在興致勃勃準備出游計劃。何止“五一”,似乎整個春天,都是一個舒展身心的大場景,人們可以細致感受到,生活如何在林木花草中從初春汩汩流到暮春。
“場景化”正在賦予出游新內涵。過去,有人用“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來調侃千篇一律的出游模式,現在這句話顯然不夠用。博物館里踩著激光小朋友都能“彈”一首《文王操》;吃一頓小龍蝦就可能結識一圈手游同好;只是在群里應一聲,一群陌生人可能在某個周末成為“臨時驢友”;即使在炎炎夏日,也隨時可以來一場冰雪之旅。種種沉浸式、交互式體驗,可以稱之為旅游,可以稱為潮流,或直接說,這就是新生活。
這是技術的賦能。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上,各種黑科技、新玩法解鎖了諸多對生活的想象。旅游就是出去走走么?未必。戴個眼鏡可能身臨其境,逛個博物館可能穿越千年,臨風懷古可能有機器人攜手唱和。
諸多破次元壁的場景,是旅游消費的提檔升級,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從深處講,是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催生的新變化,也是中國大地上不斷涌出的活力呈現,見證了美麗中國正在走向美好中國。
過去出行不易,我們去看山和大海,能親眼看一看美麗風景、體驗風土人情就不錯了;如今交通便利了,收入充裕了,時間寬松了,說走就走,距離不是障礙,便總能在風景之外,得到更多文化輸入、新鮮體驗、奇妙經歷和人生感懷,目光敏銳者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時代行進的巨大腳印。
大美中國是山河之美,也是從城市到鄉村美好生活的大舞臺,我們不再只是山河的看客,本身成為美好生活的主角,成為美好中國的一分子。
幾千年前,發憤忘食如孔子,心愿也不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而今,我們普通人也能平平常常就替他做到了。(長江日報評論員魯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