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春風花草香。
在武漢“東部水鄉”新洲區辛沖街,萬米石河、倒水、沙河穿城而過,曹子湖公園內,柳樹垂下綠絲,一條條寬敞道路串聯百姓房前屋后,構成一幅風光旖旎的自然畫卷。
約15公里外的新洲舊街,一幅生機畫卷已徐徐展開。三廟河畔,花朝故地已蝶變“一河兩岸”靚麗風景,深耕問津文化IP,串聯3大茶園的問津茶苑即將成為集農文旅一體的打卡勝地。
在武漢市城建局大力支持下,新洲區堅持“兩大引領、三城聯動、多點發力”高質量發展總體格局,牢牢鎖定“綠色生態、特色產業、底色文化、彩色文旅、古色鄉村”奮斗目標,在8個示范街鎮的引領下,14個街鎮實現舊貌換新顏的華麗轉身。
持續提升民生福祉
街心公園獲百姓點贊
近10米寬的辛沖主街環形路道路寬敞平順,兩側房屋墻面上,金色麥田、水鄉山色等手繪畫映入眼簾,道路右側剛落成的曹子湖濕地公園內,約2千米的環湖綠道串聯起健身游樂設施、南湖泵站,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
環形路墻繪
曹子湖兒童樂園
辛沖街位于新洲東南部,三河穿城水域遼闊,賦予其“東部水鄉”的美名。此前多年,由于缺乏統一管理,街鎮道路窄小、民居年久失修、街邊廣告牌雜亂林立,每逢汛期,河流水位上漲,排水緩慢、雨水淤積成為“家常便飯”。
“這幾年,‘擦亮小城鎮’行動持續開展,家門口景色好了,設施齊了,大家都打心里高興?!毙翛_街城建服務中心主任洪傳明介紹,自村鎮提檔升級以來,辛沖街相繼建成占地130畝的曹子湖濕地公園及兒童樂園、刷黑5.7公里主干道、打造11.4公里綠化長廊、新建2800平方米的綜合運輸服務站。
要發展,先治水。在建設一新的曹子湖濕地公園,昔日的泥濘魚塘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清澈湖水。新種下的格?;?、垂柳、玫瑰紅楓涵養水源,容量3000噸的污水處理廠與南湖泵站一道,為街鎮水安全保駕護航。
市政基礎設施趨于完備,產業發展更有盼頭。年產3千噸精米的稻米加工、占地960平方米的古法榨油廠產銷更便捷。洪傳明介紹,下一步,辛沖街將繼續提升老街沿線環境形象,推進東城工業園產業發展,以人居環境、道路交通、城鎮秩序等為重點,以“繡花”功夫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下好“茶文化”一盤棋 打造農文旅融合特色小鎮
沿花朝大道行至舊街橋頭,三廟河水經滾水壩潺潺流淌。河道兩岸親水平臺點綴層層綠植,木質棧道古韻悠然,穿行其間,令人心曠神怡。
舊街街位于大別山南麓余脈,是鄂東歷史文化名鎮,也是新洲東部生態旅游重鎮和邊貿交易的“口子鎮”。得天獨厚的文旅優勢,為其定下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總基調”。
“舊街花朝節擁有800年歷史,也是舊街文化IP的重要組成部分?!迸f街街城建服務中心負責人左秀紅表示,舊街花朝集市為每年2至3月,此前商販多在河床聚集,現場秩序不足。通過“一河兩岸”整治提升工程,橋上容納攤位集市的問津文化廣場建起來了,橋下三廟河兩岸步道與親水平臺建起來了,沿河房屋立面繪上各色美景,三廟河水清了,新建的滾水壩也成為網紅打卡地。
地處大別山余脈,晝夜溫差大的獨特地理位置,為舊街白茶產業發展注入動能。在石咀村,新洲區共同締造首個試點項目——舊街文津茶苑生態產業園正加緊建設。
“產業園總面積8.26平方公里,包含城樓寨7400余畝茶葉種植園,未來將集品茶、賞茶、采茶、游茶于一體,預計每年帶來1.2億元產值?!表椖控撠熑藯畹褕孕?,產業發展筑巢引鳳,也將吸引更多游子返鄉創業。
目前舊街已按照“3集鎮11中心村24居民點”布局規劃,新建龍王廟大橋、黃麻古道,啟動火車站、利河、新集、茶亭村灣集并示范點建設,完成7個保留村灣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投入1200萬元新建“一環五射”,城鎮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未來,其將吸納更多的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推動村鎮發展的“主引擎”。
發揮“建筑之鄉”優勢 美麗村鎮建設精彩紛呈
辛沖街新建公園里,孩童歡聲笑語不斷;舊街街煥新,生態產業園施工正酣;汪集街以人為本,通暢瀝青路連接村民房前屋后……新洲區充分發揮“建筑之鄉”優勢,在大街小巷、屋頭村落,美麗村鎮建設成績斐然。
成績的取得,源于強有力的制度執行。近年來,新洲住建局組織專班赴羅田河鋪鎮,仙桃胡楊等地現場參觀學習,汲取外地經驗做法;成立專班并邀請專業設計團隊協助街鎮編制 “擦亮小城鎮”建設美麗城鎮整體規劃;對照省市目標要求,按照“一街一品”標準,建立項目庫,編制項目清單,明確整治內容、實施時間、資金來源及保障措施,分階段分批次有序實施。
守正篤實,久久為功。在市城建局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新洲區充分利用市級村鎮建設專項資金的杠桿帶動作用,2020至2022年組織實施市級村鎮建設獎補項目54個,累計完成投資約4.3億元。2023年,新洲區納入市級村鎮建設獎補計劃項目共20個,年度計劃投資約1.59億元。與此同時,成功申報《武漢市美麗宜居新城鎮建設項目庫(2022-2024年)》項目59個,總計劃投資約7.02億元。
新洲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加強部門與部門、部門與街鎮之間的溝通合作,持續指導服務街鎮,按照補短板、強功能、提品質、優服務、保民生的原則,加快實施集鎮“六個一”工程項目建設,進一步發揮“建筑之鄉”的優勢,不斷改善小城鎮人居環境,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 記者 馬清妮 通訊員 武建 商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