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省委宣傳部等六部門《關于開展第九屆湖北省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的通知》(鄂人社獎〔2023〕21號),經各區各單位申報、市文明辦初審、專家評審,現對武漢市第九屆湖北省道德模范候選人擬推薦人選(簡介附后)予以公示。
公示時間為4月28日至5月8日,公示期內,社會各界如對候選人有異議,可通過信函、電子郵件或電話等方式向市文明辦反映。
通訊地址:漢口解放公園路42號市委宣傳部文明創建綜合處 郵編:430010;
電話:027-82402963、82402961;
電子郵箱:82402961@163.com
武漢市文明辦
2023年4月28日
第九屆湖北省道德模范候選人擬推薦人選基本情況
一、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
1、杜榮輝,女,1970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武漢市肺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從2009年開始,杜榮輝堅持每月擠出一個周六,自駕200多公里,到咸寧市通城縣疾控中心(醫院對口扶貧點)為患者義診,10余年來風雨無阻,總義診里程達7萬公里,醫治患者超過4000人次。她不僅自己承擔交通費,有時還自費買藥送給貧困患者。在為貧困地區患者義診的同時,她還義務培養和幫助當地醫務人員,組建志愿服務隊,發動更多醫護人員加入健康扶貧隊伍。她利用休息時間經常到隨州、恩施、黃石等地,參與基層病案討論,義務查房會診、免費開展專題講座。曾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進個人、中國好人、中國好醫生、湖北五一勞動獎章、荊楚楷模、武漢市道德模范等榮譽。
2、胡昇,男,1947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一冶機械廠退休干部。優秀文化志愿者,被譽為湖北省博物館“第五件鎮館之寶”。他經常在省博物館作志愿講解,憑借過硬的專業知識、自成一派的講解風格,成為省博物館001號志愿講解員。他還是黃鶴樓公園文化志愿者、“聽習總書記的話”宣講團成員,累計參加志愿服務時長達2.8萬小時。多年來,他義務進社區、校園、企事業單位、軍營,以報告會、講座等形式開展歷史文化普及、革命傳統教育、黨的理論宣講,聽眾超過100萬人次。曾獲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最美志愿者、中國好人、荊楚楷模、武漢市道德模范等榮譽。
3、陳立昌,男,1950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江岸區百步亭社區首席調解員。20多年來,陳立昌一直在基層一線從事人民調解工作,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670余起,無一起投訴、無一起上訪、無一起民轉刑案件,成功率99%,群眾滿意率100%。年過七旬的他,無論遇到多大困難,從未放棄,始終堅持為轄區居民服務。他在多年調解工作中總結出“四心、四情、三部曲、八個字”工作法,曾成功處置長達三年的矛盾糾紛和涉外糾紛,促成雙方達成和解協議。曾獲中國好人、中國平安衛士、湖北好人、武漢市道德模范、武漢市優秀人民調解員等榮譽。
二、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1、張裕,男,1985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北順豐速運有限公司武漢唐家墩網點快遞員。2021年12月,張裕在江漢區一居民小區攬件時突遇火情,現場火勢兇猛,有居民被困。見此情形,張裕毫不猶豫沖了上去,徒手爬上二樓陽臺,伸出手臂,將被困的小女孩托舉救下,后又幫助兩個大人成功脫險。救人后,他原本準備悄悄離去,卻被周圍熱心群眾攔住,摘下他的口罩,拍下照片和視頻,希望記住救人英雄的模樣,他的身份才得以公開。曾獲中國好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新時代快遞員楷模、2021年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湖北省見義勇為先進、武漢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2、周勇,男,1974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武漢經開區紗帽街衛生院院長。面對突發險情,他用生命保護群眾安全。2022年12月5日早上7時,正值上班高峰,周勇步行至紗帽中學附近人行道上,十字路口處一輛等待通行的電動三輪車突然失控,快速沖向路口中間人群。周勇正好位于該車后方,千鈞一發之際,他果斷伸手去拉三輪車,最終三輪車改變了方向,人群安然無恙,周勇卻因三輪車的慣性被重重帶倒,頭部著地鮮血直流。雖被眾人送往醫院,終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身亡,年僅48歲。武漢經開區管委會追授周勇同志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曾獲市優質服務明星等榮譽。
3、劉松,男,1984年8月出生,武漢鑫青盟機動車培訓公司教練員。2022年1月13日中午,劉松和妻子帶年幼的兒子在醫院就醫時,突然聽到“有人殺人”的呼喊,他讓妻子保護好孩子,自己毫不猶豫向事發診室跑去。當他趕到時,一名犯罪嫌疑人正拿菜刀向醫生頭部亂砍,醫生頭部和手臂多處受傷,血流如注,生命危在旦夕。劉松見狀,大聲呵斥“住手”,迅速上前奪刀。爭奪中他的左頸被劃出一道三厘米長的傷口,他顧不得傷痛,在周圍群眾幫助下控制住兇手。此后,兇手被趕到的公安民警帶走,此時的劉松,不顧傷口還在流血,協助醫護人員將身受重傷的醫生抬上急救車后,才去包扎傷口。曾獲湖北省見義勇為先進、武漢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等榮譽。
三、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
1、余意,男,1989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武漢強民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余意積極踐行建設家鄉的承諾,大學畢業后放棄高薪工作,返鄉創業11年,始終不忘反哺鄉親,用行動兌現承諾。在玉米銷售高峰期,他恪守誠信,寧可公司虧本,仍然保障農戶收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在公司組織成立抗疫保供小組,為轄區居民提供平價農產品,幫助扶貧對象銷售蓮藕20余萬斤。此后,又建立電商新模式,擴寬漢南農產品銷售渠道,積極服務農民。曾獲中國好人、武漢五四青年獎章、武漢市致富帶頭人、武漢市鄉村好青年等榮譽稱號。他所帶領的強民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示范社。
2、熊昌金,男,1952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武漢市武昌區白沙洲街道八鋪街社區居民。37年前,熊昌金對廠領導的一句承諾,讓他牽起盲人鄰居熊光林的手。從風華正茂到白發蒼蒼,熊昌金一直像兄弟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熊光林的日常生活,幫他出行、取錢、換燈泡、修水管、買冰箱、換煤氣等,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只要熊光林站在門口喊一聲,熊昌金聽到都會馬上趕去提供幫助。熊光林被檢查出患有糖尿病,每月要到醫院治療并購藥,熊昌金都牽著他擠公交、排隊繳費、檢查取藥。熊昌金像“眼睛”一樣給熊光林帶來光明,像“拐杖”一樣讓他行路順暢。曾獲武漢市一星級助殘志愿者等榮譽。
3、王建兵,男,1976年2月出生,民建會員,武漢市金色惠農合作社理事長。投身“三農”事業逾20年,他始終堅持誠信為本,全面推行基地生態種植、蔬菜綠色認證、全程可追溯的安全生產機制。他推動基地實施綠色防控和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提高農產品品質,獲得綠色農產品認證及ISO2200食品安全認證;通過建立農業物聯網和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做到“生產有標準、產銷有記錄、質量有檢測、全程可追溯”,確保食材安全。其合作社被納入武漢市政府菜籃子工程,被評為農業部農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項目示范單位,為保障市民餐桌安全作出貢獻。曾獲全國十佳農民、全國抗疫突出貢獻農民等榮譽。
四、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
1、趙書紅,女,1967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醫學院院長。30多年來,趙書紅一直堅守科學研究與教書育人一線。她長期專注豬遺傳育種研究,是國家生豬體系全基因組選擇崗位科學家,首創豬整合組學基因挖掘技術體系,研發成果打破國外固相基因芯片技術壟斷,在攻克“卡脖子”核心技術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先后主持國家基金創新等重大項目50余項,以第一發明人獲國家發明專利35件。趙書紅注重教學研究和改革,她培養的多名研究生在科研上取得突破,先后主編或參編教材5部,獲省教學一等獎。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湖北省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
2、鄂紅兵,男,1967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生前系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區分局白沙洲街派出所一級警長。從警36年,始終扎根基層一線,熱心為群眾辦好事、做實事、解難事,先后參與破獲入室盜竊、搶劫等系列案件,抓獲違法犯罪人員500余名,強制隔離戒毒人員200余名,成功打造三年“無詐社區”,轄區警情連續8年下降,有力維護轄區平安。從警生涯中,無一起執法過錯,無一次違法違紀,無一件信訪投訴。2023年1月21日除夕夜,鄂紅兵連續巡查7小時,因勞累過度突發心梗,救治無效因公犧牲。曾獲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荊楚楷模、武漢楷模、武漢市崗位學雷鋒標兵等榮譽,榮立三等功1次。
3、姚婕,女,1983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武漢地鐵運營公司漢口火車站中心站長,黨的二十大代表。姚婕扎根客運服務一線19年,始終堅守為民初心。作為站長,她每日巡視3萬平米的站廳步行超2萬步,微笑接受問詢數百次,是名副其實的“陀螺站長”。她獨創“思維移位服務法”,提煉“點心工作法”,打造“服務共同體”,為乘客提供“全程無憂”式出行服務,保持零投訴、零事故紀錄,幫助乘客解決各類問題2000余件,為千余件失物尋回失主,收到全國各地近百名乘客送來的錦旗和感謝信。姚婕曾獲中國好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湖北省崗位學雷鋒標兵、湖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湖北五一勞動獎章、湖北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
4、馮江,男,1982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武漢市蔡甸區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馮江長期工作在基層一線,從事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科研監測和宣傳教育。作為一名異鄉人,他克服語言不通、交通不便等困難,努力掌握專業技能,從一名“菜鳥”成長為沉湖濕地的活地圖和保護區的業務骨干,創造保護區多個紀錄:第一位入駐保護區基層站點的人;除當地人外,在基層站點駐守時間最長的人;保護區認識鳥類和植物最多的人;沉湖濕地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后發現鳥類新記錄最多的人。曾獲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提名獎、全省優秀共產黨員、荊楚楷模、湖北省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工作優秀個人、武漢市文明市民等榮譽。
五、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
1、范成芬,女,1948年6月出生,空軍東湖療養院退休職工。范成芬是丈夫的“護理師”、母親的“小棉襖”,還是創新護理器具的“發明家”。2003年,她的老伴患阿爾茲海默癥,后來病情惡化出現失語、大小便失禁、神志混亂等癥狀。子女長期在外工作,范成芬一個人扛起家庭責任,無怨無悔,精心照料身患重病的丈夫。在她的悉心看護下,被醫生診斷只有5年存活期的老伴生活了18年。當時丈夫使用的護理產品有缺陷,為讓老伴過得舒服、體面一些,她動手成功改造護理器具10余種,其中2項獲發明專利。2021年,范成芬的老伴去世,她又將九十多歲的母親接到家中盡孝。曾獲中國好人、全國最美家庭、荊楚最美家庭、武漢市文明家庭等榮譽。
2、劉敦炎,男,1944年1月出生,武漢市蔡甸經濟開發區奓山街興力村村民。2010年,劉敦炎的妻子被確診腎衰,需要長期靠透析維持生命。自那時起,年近七旬的他便帶著老伴四處奔波求醫問診。13年來,他每天凌晨5點不到就起床,精心照料老伴一天的生活起居,每周3天騎電動車帶妻子去數十公里外的醫院做透析。歷經10余萬公里送醫路,騎壞兩輛電瓶車,細心記錄下老伴每次透析前后的體重數據,耐心與醫生商量治療方案。劉敦炎用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體貼入微的悉心照料為妻子撐起一片天,讓她堅持至今。曾獲第三屆蔡甸區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