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城市治理體系的基本單元。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優勢就是把城鄉社區基礎筑牢?!绷暯娇倳浛疾旌睍r,對完善社區治理、夯實基層基礎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寧。2022年以來,隨著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在江岸不斷推進,以城鄉社區為基本單元,以改善群眾身邊、房前屋后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為切入點,多方合力共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活動在江岸蓬勃展開。
在這場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生動實踐中,江岸區不斷探索“五共工作法”,全面推廣“百步亭經驗”,引導區內141個社區(村)共繪“同心圓”,成功創建40個“一社區一品牌一示范”,4個社區獲評全省百佳社區居委會,相關經驗入選全省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典型案例。
在江岸“共同締造”示范社區,從居民的聲聲點贊中,感受“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理念深入人心。獨具江岸特色的黨建引領共同締造工作體系,奏響了基層社會治理全民參與的協奏曲,為全面建設“漢口之心、美好江岸”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百步亭社區龍庭小區
規劃社區環境,這件事居民共同“干”
涉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在共同締造中,江岸區充分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根據試點小區特點和群眾需求謀劃65個實事清單,推進“小區環境提升、公共設施提檔、公共服務提質、基層治理提能、疫情防控提效”五大行動,既提供消防安全、雨污管網、垃圾分類等“免費菜”“基礎餐”,又推出文化休閑、養老托幼、停車充電等“訂制菜”“營養餐”,兼顧各類人群需求,人民對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更高需求不斷得到滿足。
斑駁的碎磚小路錯落有致、手工的木質護欄高低不一、廢棄輪胎改造的花盆趣味十足,這是百步亭社區龍庭小區內,一座由居民共商共建打造的綠色驛站。春風送暖,小徑兩旁花圃、盆景、樹木相映成趣、爭奇斗艷,漫步其中讓人不自覺地忘卻墻外鬧市的喧囂。
這個面積200平米的綠色驛站,源于市園林和林業局、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推出的“綠色驛站進社區”工作。2021年,“綠色驛站”工作組走進百步龍庭小區,挨家挨戶開展問卷調查,小區居民雷女士提出了一個小建議:將家門口空地改造成花園。
居民的需求與“綠色驛站進社區”工作宗旨不謀而合。很快,一個由市區園林單位指導、居民共同商議改造方案、社區能人“揭榜”助力、居民捐贈花卉參與打造的“綠色驛站”方案初見雛形,成為共同締造理念在龍庭小區的生動實踐。
小區居民楊文勤既是“綠色驛站”的站長,也是首批受聘的“社區規劃師”,他介紹道,“這個綠色驛站,既有市綠委辦專家對志愿者進行授課指導,又有居民們‘圓桌會議’商議討論,實現了畫設計圖、規劃品種、扦插苗木等全過程共商共建共治?!比缃?,楊文勤還同小區十余名志愿者一起,定期排班到綠色驛站內除草、施肥、剪枝,向居民們宣傳綠植養護、土壤分類、堆肥方法,傳遞綠色共享理念。
閑暇時植綠,休閑時賞綠,喜愛花草的社區居民們樂開了花。今年初,龍庭小區的居民們商量著擴建綠色驛站,各個樓棟成立小分隊,要在房前屋后打造出更多的綠色小站。
百步亭社區龍華庭黨總支書記李娜表示,下一步將在苑區收集更多群眾需求,發掘更多的社區規劃師,引導居民群眾唱“主角”、站“C位”,實現社區治理大家議、社區決策大家定,凝聚力量帶動更多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共同締造美好家園。
西馬街道江漢北路社區
引進專業物業,這筆賬居民共同“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共同締造中,江岸區完善協商機制,在居民協商自治實踐中探索運用五民工作法、六步議事法,讓居民議事有章可循,充分聽取群眾意愿,推動群眾從“旁觀者”向“參與者”轉變。
“現在小區里停車規范了,小區公共設施維護也更好了?!痹谖黢R街道江漢北路社區42號小區,72歲的居民熊雙林感慨,在這里生活了20多年,小區的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好。
42號小區建于20世紀80年代,是省供銷社的單位宿舍,曾經由單位自行組建自管物業。老舊小區自管物業專業化程度不高、服務水平較低,與群眾期盼還有距離。為解決這道難題,通過黨建引領,發動居民參與共管共治,引入專業物業公司管理,小區不僅告別了以往沒有專業物業的狀態,同時居住環境也得到進一步改善,引得居民連連點贊。
但在最初,42號小區的居民對引進專業物業公司,意見并不一致。
“小區這么多年沒有專業物業一樣過來了,為什么要變?”“專業物業公司到底能不能起作用?”“物業公司來了就要收錢,物業費交多了,劃不來!”……面對老小區出現的新現象,居民展開了一場大討論。江漢北路社區黨委書記施敏介紹,通過多次線上、線下討論,小區居民暢所欲言,理性討論,找到了最大共同需求,最終認可了引入專業物業公司管理。
而關于物業費繳納標準,從事法律工作的業委會主任龐賀漢建議,由居民自己測算物業管理成本,以此商定繳費標準?!白尨蠹倚睦锒加斜久靼踪~,自己小區自己的錢,讓大家共同決策?!?/p>
隨后,經過大家的推選,退休前從事財務工作的居民付亞林,成為主責會計師,與龐賀漢等業主代表一起,通過綜合市場行情,核定物業公司人力成本及小區園林綠化、保潔、公共設施維護等成本,測算物業費收支明細。這筆賬目,也向居民們進行公開告知,并得到認同。
如今,42號小區里,進駐一年多的物業公司運行順利,居民十分滿意。在小區路邊的宣傳欄上,也常常張貼著物業公司和居民一起維護小區環境的活動照片。居民們表示:“最直觀的變化是,小區再也沒有堵車了。用了十多年的電梯,也經常有人維護了?!?/p>
居民積極參與小區管理,真真切切帶動了小區環境日漸變好。施敏表示,“通過共建共治共享,讓居民主動參與,小區的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一定能實現共同締造?!?/p>
勞動街道藝苑社區
打造文藝社區,這臺戲居民共同“唱”
腹有詩書氣自華,人如此,城亦然。在共同締造中,江岸區堅持美好環境“塑型”與幸福生活“筑魂”并重,以“微項目”“微改變”撬動“大治理”,發動居民開展深挖小區歷史文脈、講好小區故事等活動,形成“一小區一特色”,推動引導群眾在參與小區事務中熟悉鄰里、增進感情,在共同參與中涵養“勤勉自律、互信互助、開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共同精神,增強居民群眾歸屬感、認同感。
每逢節假日,勞動街道藝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就熱鬧非凡,一群戲曲愛好者來到活動室內排練戲劇節目,學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楚劇。整個活動室寬敞明亮,尤其是一塊穿衣鏡鋪滿了整面墻,這種“文藝范兒”的活動室在其他小區并不常見。
藝苑社區坐落于解放大道和解放公園路交叉口以北,周邊分布著武漢歌舞劇院、武漢楚劇院、武漢話劇院三大文藝院團,還擁有光緒年間風格獨特的優秀歷史建筑——西商賽馬俱樂部舊址,以及劇院劇場、演藝大廳、文藝沙龍等一批文藝場所。何祚歡、趙瑞泰、鄢繼烈、王丹萍等知名老藝術家,周娟、夏慶玲等優秀青年文藝人才長期居住院內。
居住環境的美好固然表現在它的建筑、規劃和綠化上,但其內在的美,還在于居住于此的人們所展現出來的氣質和涵養。藝苑社區黨委書記吳敏介紹,“整個社區歷史沉淀厚重,藝術氛圍濃郁,戲劇愛好者眾多。在共同締造實踐中,居住在社區的藝術家和青年文藝工作者們也加入了居民們的共商共議,大家一致認為在對社區整體軟環境進行全面提檔升級時,應突出‘文藝范’?!?/p>
如今,社區門頭標識統一換上了古色古香的新設計,充分展示藝苑小區文化底蘊深厚的特色;社區聯合小百花藝術學校打造了藝術文化墻,利用門口公共空間布置成藝術集市陣地;社區入口處寬敞明亮的“共享戲臺”,大量運用中國文化元素,用藝術承載社區文化符號,成為一個文藝又親民的社區公共空間……
充分發揮家門口公共空間的藝術功能,“藝苑社區‘藝’臺好戲”公共活動精彩紛呈。在近期一場“藝”臺好戲中,武漢歌舞劇院國家二級演員楊爍在戲臺上演唱,臺下居民跟著哼唱,幸福感在歌聲中洋溢,群眾參與建設美好藝苑的熱情更高、精氣神更足。
臺北街道桃源社區
消除危墻隱患,這條巷居民共同“護”
念民之所憂,行民之所盼。在共同締造中,江岸區以共建共享理念全力開展老舊社區全周期治理,通過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提升居民參與意識,讓城市成為具備能量流動的有機體,走向更可持續的城市更新。2022年,全區老舊小區改造開工51個、續建完工62個。同時,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3810套,建成棚戶區改造住房8223套,“改”出了美麗、宜居的生活環境,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每天下樓來轉一圈,給花澆澆水,我心里高興!”臺北街道桃源社區交通小區的居民丁毅錦,是社區志愿維護綠植的“護綠隊”成員。
眼前這條長約兩百米的小巷子叫“窄寬巷子”,入口狹窄,內里卻“別有洞天”。丁毅錦談到,“別看現在‘姹紫嫣紅’的,半年前這里還是一處安全隱患!”
“窄寬巷子”位于桃源社區交通小區2棟和3棟的房前屋后。桃源社區黨委書記胡郡艷介紹,自從去年拆除了墻體中的供暖管道后,這條路上的圍墻就變成了“危墻”。沿路堆滿了雜物不說,墻體還出現裂縫,成了一處安全隱患,居民們也十分憂心。
自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開展以來,“危墻改造”就被提上了議程。由社區黨委牽頭,居民們多次在“小區議事廳”召開議事會,“我覺得危墻不必拆除,我們一起在墻體上彩繪,讓危墻也成為一處風景?!薄拔蚁M鐓^能帶領我們一起修理圍墻,種點花草,讓我們住在附近的居民也能開窗見綠?!贝蠹夷阋谎晕乙徽Z,積極為“危墻改造”出謀劃策。
去年10月底,經過前期充分討論和實地走訪后,小區黨組織帶領施工隊、業委會、居民小組、物業公司、居民群眾齊參與,開始改造危墻。短短一周時間,雜物清走了、圍墻修葺了、道路也擴寬了。
施工完成時,居民安宏提議,大家一起為這條小巷取個名字?!敖煌ㄐ〉馈薄疤一ㄔ础薄罢瓕捪镒印薄惶鞎r間,業主群內就有不少居民參與取名?!斑@條小道,前窄后寬,就像咱們大家以后的生活,會越走越寬、越走越舒坦,不如就叫‘窄寬巷子’!”最終安宏的建議在業主群中一致通過。
“我閑暇時就愛養養花,我可以從家里拿幾盆花出來,放在路邊,為‘窄寬巷子’添彩!”居民丁毅錦主動將自家的鮮花搬進“窄寬巷子”。居民們也積極響應,你出一盆花,我拿一株草,原來空蕩蕩的小巷,竟慢慢被打造成了一個小花園。
如今,社區居民們自發成立了一支“護綠隊”每天輪流值守,精心養護巷子里的花草樹木。社區墻體彩繪、增設路燈等方案也被陸續提上日程,老舊小區的蝶變,綻放出居民幸福新生活。
“依托‘小區議事廳’平臺形成小事自辦、大事聯辦、難事跟辦機制,辦實一件件民生實事?!焙てG表示,借共同締造春風,桃源社區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不斷提升百姓福祉。(大江金岸)